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7篇

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7篇

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篇1

脱贫攻坚是“_”时期的首要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把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作为前进方向;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力推动和重要抓手。大力发扬“钉钉子、扣扣子、担担子、抓落实”的精神,进一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统筹,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村庄在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掉队。

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抓手。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生活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要深刻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中的攻坚战,必须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举全乡之力攻坚克难,要进一步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人、细化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作战图,列出时间表,立下军令状,切实做到尽心尽责、精细统筹、高位调度、务求实效。确保最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搬得出、搬得稳、搬得好,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打好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贵在落实。要始终以精准化为标准和要求,切实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以稍纵即逝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苦干实干抓落实。尤其要积极抢抓一切有利机遇,为贫困群众顺利搬出自然基础条件较差、不适宜生活居住的地方提供保障;要科学规划指导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真正把福泽子孙的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要立足实际,深入系统研究整村搬迁、整村脱贫工作,以产业为支撑、项目为抓手,加快以道路、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广泛动员各级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中,努力让更多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篇2

看完《四个春天》,走出电影院,我问小柔,整部电影中哪个场景最让你感动?小柔说记不清了。我笑了:刚看完就记不清啦?小柔说,就是啊,很多地方让我都哭了。

我没有哭,但我理解她的感受。《四个春天》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电影,用平实到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黔桂交界的一户五口之家的最为平常的生活,导演陆庆屹,就是这五口之家的老幺,他的父母,哥哥,姐姐,就是电影的主要角色。

与其说是电影,实际上说它是家庭生活记录片更合适,整个电影从开始到上映的五年间,除了后期的制作,从开始的摄像到后来的剪辑,都是陆庆屹一人完成的,2个小时的电影,原始的素材超过250小时,剧本,当然是不存在的,因为一开始,他也并没有想到手中的这些纯山寨的视频会成为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而仅仅是想记录父母和家庭生活最为本真的样子。

父亲陆运坤,是全县唯一的一名全国优秀教师,教了37年的中学物理,退休十余年了,老人沉默寡言,却有很强的好奇心,会吹笛子,拉二胡,弹手风琴,最新的玩具是电子琴,还会自己用电脑软件进行剪辑和刻录光盘,平时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这个好玩”;老爷子偶尔会面对大山唱些苏联歌曲和当地民歌,平时就是笑笑,不说话。

母亲李桂贤的性格就截然不同了,不仅有一双笑眼,而且爱说爱唱爱絮叨,也是操持家务的主力,无论是在绣鞋面,还是在打理院子的水塘,经常能听见她的哼唱,用导演自己的话说,有时母亲在踩缝纫机的时候,虽然嘴上没有动静,但你能看到她的脚板一直在打着节奏,心里肯定是在唱了。

大姐陆庆伟,遗传了妈妈的性格,外向开朗,最早离家到东北上学,并定居在沈阳;二哥陆庆松,性格更像父亲,沉默寡言,也是10岁就离开山区,一直在北京学音乐,目前在清华大学任教;作为导演的老幺,从小是乡里乡亲中的“问题少年”,打架逃课,让父母一直头疼不已,高一未念完,就成了北漂,学油画、踢足球、图书编辑、广告设计……拍纪录片之前,干的是平面摄影师。

家乡之于导演,和很多淘气的孩子一样,一直是想要挣脱逃离的泥淖,直到离开多年之后再回去,带着画板和镜头的陆庆屹突然发现,那个自己一直想要逃离的地方,才是他魂牵梦绕的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当自己不再较劲了,美好自然就浮现了出来,于是,他有了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想要记录下父母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片名叫《四个春天》,而实际上并不止于春节那段时间,而是以春节为节点,叙述了一家人20某某—20某某年的生活,每年都会变化,无论这变化是好是坏,是喜是忧,是苦是甜。作为纪录片,整部电影很少有字幕,仅在家庭重要事件的时候简单列出时间、地点,也没有旁白,片尾的小提琴配乐是二哥陆庆松编曲和演奏的,除了几个叶上露水、春燕还巢的简单过场外,几乎没有任何修凿的痕迹,更没有所谓的铺垫、隐喻,或者说,即便有,也处理得非常巧妙,和日常生活的片段融为一体。

儿女不在身边的大部分日子里,两位老人的生活并未缺乏半点生趣,在镜头中他们上山采药、天台栽花、伴琴而舞、共同持家,算不上繁华的小镇街道上,两人带着斗笠,背着篓筐,走在天气多变的山区和山林之中,倒有几分宫崎骏动画的意味。妈妈身体更硬朗一些,嗓门大,自然是主事的一方,经常说走这里,踩那里,小心脚下;老爹的表情则一直带着几分喜感,攀山砍竹子的时候,踩了多年的运动鞋坏了,鞋底几乎掉了下来,他就随手拿几根绊草集成绳子绑了起来,绑好了还略有几分得意,下山的路上脚步反而更显轻快。

回到家里,母亲一直不是缝缝补补就是出出进进的忙碌,老爷子则要么坐在电脑前听听山歌,要么自己拉个胡琴或是吹个笛子,兴致来了,还会和老伴合奏,自得其乐;妈妈在处理采回的药材时,父亲就在屋里做饭,做好了就端出来,慢慢的喂正在干活的母亲,其乐融融的样子;老两口尝试微信的语音功能,母亲不知何故,被父亲误发的微信逗得乐不可支,话都说不清楚,场面透着满溢出屏幕的幸福。

既然是春天,春节的场面是必不可少的了,年年的礼花都有不一样的意味,但对子女迎来送往的两种心情是都不会变的。20某某年春节前的几天,母亲在准备年夜饭,贴春联,收拾家务,一边做,一边哼着小调,等待着即将归家的孩子们。父亲陆运坤在院子里用一个油桶改装成的烤炉在做腊肠,用竹管向桶里吹气送风的间歇,还会从旁白拿起一本书阅读,翻书的时候还会摘掉沾满油烟的帆布手套,以防把书弄脏。一会儿母亲走过来,又像是自言自语的说:“不知道陆松的身份证丢了,能不能买上回家的票……”第二天,二哥按时到家,母亲才放下心来。

大姐回家的气氛就活泼多了,边吃饭边讲段子,逗得母亲嘎嘎的乐,自己也乐,父亲则是抿嘴笑。从家庭录像上更能看出大姐“逗逼”的作风,即便是在给爷爷上坟,也不忘比出V字的手势,调侃爸爸戴了赵本山的帽子,甚至连语气都没有肃穆,好像是去郊游,开心到不行。真的到了野外郊游的时候,则是彻底放飞了自我,在大姐的感染下,一家人似乎都不知道何谓忧愁,去探望94岁生病住院的二伯,可能是为了让二伯宽心吧,带着病床上的老人一起唱山歌,唱的老爷子心率飙到116,唱完还问他是不是舒服多了……

还是那句话,快乐终究是一时的,痛苦则是长久的。大姐突然就病倒了,而且是晚期肺癌。短短的几个月,疾病就让大姐变得形容憔悴,甚至起身都困难,皮肤失去光泽,脚面如同柴草,干枯易折。妈妈一遍为她洗脚一遍流泪,老父亲则是愁眉紧锁。吸着氧气的二姐断断续续的对妈妈说:其实我一直都想好好报答你的.……。俯下身去的妈妈安慰女儿说,不要想那么多,压力太大了……

很快大姐还是走了,妈妈守灵守了两天一夜,终于在长椅上坐着睡着了,半张着嘴,呼吸着冷冽的空气,刚刚入冬的夜里,回荡着村民唱的丧歌,凄苦异常。在录制送殡的过程中,抬棺的陆庆屹晕倒了,母亲问他,你是继续录,还是拿花圈?小弟坚持录制完,以自己的方式送姐姐最后一程。下棺之后,儿子抱着母亲的遗像回到老宅,在大姐生前的屋子门口跪下,说了一句,妈,咱到家了,忍了一路的二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跪倒在地,抱着外甥嚎啕大哭……

此后每年过年,老妈妈都会给二姐留一幅碗筷,每次有人离家,也都会去二姐的房间道别。等孩子们都走了,二老又会再去一趟大姐的坟前,扫墓之后,两人各自面对着大山和旷野,长久的沉默。

生离,和死别一样,让人不忍面对。每次送站,尽管儿子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父亲都要亲自送到车站,再默默的回来。一次,导演收到妈妈发的短信,“以后干脆不要回家过年了,刚下下楼叫你吃面,才想起来你已经走了”,身壮如牛的七尺男儿,从送站口一直哭到了车上。

生活是要继续的,干的事情也是要继续的。这是妈妈对儿子临行的叮嘱,也是两位老人的实践。第四个春天,父亲从网上定了蜂箱,开始养蜂,组装好之后不住的感叹:真好看。母亲也一如既往的缝缝补补,里外忙碌,两人依然如常的上山砍竹,采药,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唱两句,到了女儿的坟前,依然还是会哭,但已经不再沉默,而是向女儿回想和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如同她在身边,静静的听。

拍完最后一个春天后,导演本来想继续拍,但又担心姐姐去世之后,父亲的身体会有意外,看不到这部影片,就开始了剪辑工作,这个春天,夙愿达成。

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篇3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篇4

不想说这部纪录片好还是不好,不同生长环境、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人去看,一定是有不一样的感受的。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其实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几乎就是以一种记录的方式去记录这个家庭的两位老人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很朴实,非常的真实,给人一种很平凡的幸福感、很真实的满足感。整场看下来,除了”姐姐“那个地方之外,我没有什么会觉得压抑的地方,甚至很多地方会觉得很搞笑。本来我以为自己会看哭的,但其实自己并没有哭,反而觉得很温暖、还带着一点乐观的搞笑。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会看得一脸懵逼,不懂这部影片在讲什么,会觉得”没有意思“。一来,方言TA们是听不大懂的,二来,有很多的东西估计大多数人也是不懂的。(就像”姐姐“的葬礼,并不是火化,而是要土葬,在入土之前,还要做一定期限的法事,选好入葬的地点,之后由人抬着棺材前往入葬地点,等等等等,我便不细说了)其实很多东西,并不是迷信,只是一种习俗罢了。三来,它本身就没有什么故事线,只是一幕幕的场景,看自己能不能体会罢了。

我觉得,不能说影片我们带来了什么,而是看过之后,我们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女主人公每一天都是乐呵呵的,就算手受了一点伤也不懊恼,依旧那么乐呵呵的。两位老人整天就这么念叨着,相互念叨着,着实挺令人羡慕的。我觉得老人家其实就像小孩子一样,喜欢念叨、喜欢闹,很多人都嫌烦,但其实他(她)们就是想多说一说话而已。反正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到时候我们也不希望找不到人说话吧!

两位老人在学习用微信的这一段,就感觉像刚刚谈恋爱的小情侣一样,只要在一起讲讲话,就很开心了。相互犯傻,相互逗笑。

说实话,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人能够相互依靠,真的很美好。

或许是因为初中在这里生活了三年的原因,当我听着屏幕里传来的熟悉的独山话时,便忍不住笑了起来,甚至想和别人讲一下独山话,很久了,很久都没有讲过那里的话了,倍感亲切!熟悉的天空,熟悉的山和雾,熟悉的田野,熟悉的家常菜,熟悉的很多很多

或许是因为姑妈的性格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很像吧,总是能让我想起姑妈。从来都没有和姑妈说过一声谢谢,面对面说的话会有一些难为情吧!但我从心底感谢我的姑妈,很感谢她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喜爱和照顾!姑妈她也是整天会乐呵呵的,也喜欢念叨,有时候我感觉就像小孩子一样

最后的最后呢,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快快乐乐的回家过年啦!

不常回家的要多回家看看喔,或许我们成长的步伐很难追得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但是陪伴,是比较简单的。

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篇5

现在,北京和张家口的冬奥会即将召开,我们的冬奥梦也在向我们走来。北京奥运会被世界上一致评为世界的奥运会,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里约奥运会中国是金牌榜的前三,北京奥运中国是奥运会金牌榜绝对王者。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新一代的跳水梦之队再度惊艳,中国乒乓球队再次横扫世界乒坛,女子网球逐步崛起各位金花群芳争艳。

在冬奥赛场上,短道速滑是中国最有优势的冬季项目之一,短道速滑对技术意识要求极高,短道速滑女子500米也是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花样滑冰是最文艺、美的比赛项目,运动员不仅要冰上技术高,更需要优秀的艺术表现力。人称“花蝴蝶”的陈露,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两届冬奥运上就连续夺得第三名。更有双人滑名将更有国际冰坛公认的明星申雪、赵宏博。自由式滑雪,是一项需要技术动作评分的滑雪项目。韩晓鹏靠这个为中国拿到第一枚冬奥会雪上项目的金牌,这可也是中国男选手在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

我期待着在本届冬奥会上,我们的运动健儿能够在家门口为我们再次献上一次精彩的演出,取得新的突破,在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祝福中实现我心中的那个冬奥梦!

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篇6

“出水才见两腿泥”。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搞花拳绣腿,决不摆花架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诠释了真正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去开展。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扶贫干部都能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真抓实干的去执行扶贫工作,但仍有个别地方个别干部对扶贫工作敷衍塞责,开展扶贫工作只重其表,应付了事,甚至对扶贫这项任务存在抵触、抗拒心理,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扶贫攻坚任务的“领头雁”,扶贫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好扶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首先要摆脱“应付式”的思想。有些干部把扶贫工作完全当成了应付上级领导的差事,做工作流于形式,抓不住重点甚至根本就是搞形式化、表面化,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般。

其次要摆脱抵触的心态。有的干部不愿吃苦,担心受累,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没有真正把贫困群众当成“一家人”,对待贫困户不伤心,不用心,不尽心,因此对待扶贫工作也就不想干,不愿意干,不去干。

再次要摒除以权谋私的错误心理。有些扶贫干部觉得自己为了扶贫工作加班加点,忙里忙外,四处奔走,受苦又受累,应当给一些“辛苦费”,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没关系。更有甚者将扶贫资金挪为己用,完全当成了“自留地”。腐败的现象也就随之滋生。

最后要改正急于求成的错误态度。有些地方的扶贫干部急于求成果,出成绩,盲目跟风,没有深入研讨本地资源,贫困情况就乱开方,瞎吃药。不但不能为脱贫增添助力,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给贫困群众帮倒忙,影响脱贫攻坚的进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正确的思想,端正的态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扶贫工作是关系万千民众的大事,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打赢脱贫这场硬仗。

关于《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篇7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美援朝70周年讲话中,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精准概括了抗美援朝制胜之道。抗美援朝战争中铸就的这股“气”,是应对风险挑战、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党员干部要发扬鼓气提劲、气多骨硬的雄健精神,葆有难必克、业必兴、事必成的坚定信念,做抗美援朝精神的忠实传承者。

长存革命正“气”。抗美援朝是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而同仇敌忾的正义之战,也是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必经之战。从“庶几无愧”的文天祥,“义斥伯颜”的陆秀夫,再到“愿以颈血刷污政”的谭嗣同,他们都将浩然正气升华至家国情怀,为后世修身立命之标杆。保持对家国的高度忠诚,一以贯之地追求信仰,在不断学习中探索和自省,既是党员干部的本分,也是从政的底气。要在“知”上厚植革命气节,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糊涂、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牢记入党誓言,筑牢思想根基。要在“行”上不改初衷、践行誓言,严守公私界线,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清正为民,不突破廉洁“底线”、不越过法纪“红线”,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鼓足攻坚勇“气”。无畏崇山峻岭、冰河雪原极端恶劣的环境,不惧武器最先进、装备最精良的美国军队,志愿军战士英勇搏杀,打出了军威与国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鏖战正酣,“低垂的果子”早已被摘完,面临的问题、挑战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亟需攻坚克难的“干将”和“闯将”。党员干部要有敢于动真碰硬的勇气,以“等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本职工作当作担当有为的舞台,铸就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要到重大斗争一线去真刀真枪磨砺,补短板,强弱项,学真本领,练真功夫,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解决矛盾问题,攻克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在激流奔涌中勇立潮头。

积蓄担当志“气”。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成就背后是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是不懈奋斗的顽强意志,是一以贯之的实践品格。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躺在功劳簿上、停留在成绩单里,有了“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陷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窠臼”,贻误党的事业。孜孜以求、一鼓作气,就会乘风破浪、势如破竹;安于现状、消极怠惰,必将不进则退、错失机遇。党员干部要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拿出驰而不息的精神,将“永远在路上”做为干事创业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做到心无旁骛抓落实,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抓紧抓实抓细,吹糠见米、落地见效,埋下头一锤接着一锤敲,俯下身一步紧跟一步行,发扬“愚公移山”的定力,将认准的事干下去、干到底。

推荐访问:之路 心得体会 纪录片 减贫之路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