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范本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范本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范本3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3篇

第一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

高考思想政治专题复习:专题七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

● 总体背景与来龙去脉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国家科技奖五大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未来的五年内,乃至将来更长远的时间,我国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对于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 基本内容与理论分析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论述: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①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源泉。

⑤ 科技自主创新能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增强自力更生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⑥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 企业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① 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③ 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④ 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 2008北京奥运会秉承“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请分析科技对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 科技是成功举办绿色、人文奥运的关键因素和有力支撑,为北京奥运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使科学技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以及产业化的发展。

② 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重点开展了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这也是对世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具体贡献。科技的作用还体现在能更好地促进食品安全。

奥运安全保证方面采用的新技术,为观众提供便利的服务。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运动员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也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精神。

(4) 科技创新对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何作用?

① 科技是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支撑,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根本动力。

② 科技有利于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路子。

③ 科技可以促进企业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④ 科技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5) 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应该怎么做?

①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研发上也应该用市场来配置技术研发的资源。

② 加强宏观调控,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③ 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 企业应怎样做到自主创新,提高经济效益?

① 科技进步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所以企业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② 实施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③ 企业要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不断强化职工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④ 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依据。

①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党的先锋队性质的要求。体现了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② 政府应履行经济职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政府应履行文化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应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③ 意义: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2) 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政府在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 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制定扶持政策。

② 履行文化职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③ 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④ 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的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增加科技投入。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①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②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④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⑤ 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⑥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⑦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我国国情,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创新方法。

② 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树立创新意识。

③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正确地认识,又用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④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行自主创新。

⑤ 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创新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⑥ 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⑦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引进吸收,更要自力更生,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⑧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7日16时41分,翟志刚打开舱门,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进行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并成功取回放置在舱外的试验品。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第三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再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神舟七号还成功开展小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重要成果。

(1)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经济意义:表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对于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经济结构,表明我国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财政支持高科技研发、发展科技事业,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2)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政治意义: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3)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文化意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神舟七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新的发展阶段,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三、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论述: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 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② 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 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④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⑤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 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我国资源供求的矛盾。

② 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③ 有利于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④ 有利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⑤ 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家:

①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 要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推动资源节约活动。

④ 积极开发和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资源。

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

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⑦ 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交流合作,加强同发达国家在节能降耗和资源利用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企业:

① 企业应该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
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内部结构。

② 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

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增强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把节约资源落实到实处。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风尚。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省企业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实现节能目标。

①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项目。

③ 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道路。

④ 降低物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积极开发和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资源。

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⑥ 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交流合作,加强同发达国家在节能降耗和资源利用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党和政府为什么做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① 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履行节能减排的任务。

② 政府应该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③ 这是由人民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维护人权的客观要求。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国家搞好节能减排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权。

④ 搞好节能减排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⑤ 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决定的。

⑥ 是党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具体体现。

⑦ 节能减排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 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 党和政府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② 更好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 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建议和意见,以确保各项节能措施的科学性。

④ 政府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同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活动。

⑤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⑥ 公民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提高参与意识,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为决策机关提出有价值的节能建议。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节能环保意识是正确的意识,必将对人类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 用价值观知识说明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节能环保意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价值观,必将对人类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 从哲学角度分析资源节约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必要性。

①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每个人都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电力供需矛盾异常突出,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②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是自觉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表现。

● 高考预测与专题训练

2009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请同学们注意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要注意理解和运用。另外科技奥运、神七发射、嫦娥一号撞击月球等也要关注。

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它的设计寿命为一年。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据此回答1~3题。

1. “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运行,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有( )

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巨大优越性

③ 国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④ 国家财政税收的巨大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我国近年来的1 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有近2 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服务于生产和生活。这表明( )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

C.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D.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 我们进行航天飞行科学实验,完全是出于和平的目的,和平探索外层空间,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我们国家( )

A.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B. 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C.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首要外交目标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

4. 《十一五规划》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体现的哲理是( )

A.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B. 认识事物必须分清是非、抓住事物的主流

C. 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我国是淡水资源缺乏且时空分布不均的国家,专家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节约用水开始。要通过深化水价改革、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节水制度等措施,大力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 根据经济学原理,建立节水型社会需要( )

A. 按客观规律办事 B. 深化水价改革,合理调整水价

C. 增加供水能力 D.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6. 之所以用上题结论中的方法,是因为( )

A. 规律是客观的 B. 价格的变动对需求会产生影响

C.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 D.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7.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这有利于( )

①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②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③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④ 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研发支线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坚持不懈地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材料回答8~10题。

8. “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研发支线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物质

B. 量变一定能够引起质变

C.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 它标志着我国的设备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9.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问世后迅速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这说明( )

① 生产高科技产品,一定能带来高效益② 市场需求带动科技创新

③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价格会高于价值④ 新能源汽车使用价值大,质量可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

10. 推进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与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包括( )

① 推进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与建设生态文明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② 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③ 推进自主创新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

④ 推进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11. 表1:目前中美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对照表

注:1998年和2005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分别为0.69%和1.30%。

表2:2006年山东、广东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表

注:2003年,山东省专利申请量为15 794件,专利授权量9 067件;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0个。

(1) 分析表1、表2显示的经济信息。

材料一: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快济南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和青岛国家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建设,加快组建生物能源与过程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等国家级研究院所。用足用好技术开发优惠政策,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政府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材料二:近年来,山东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一大批重点项目跻身国家计划。同时,以科技创新作标尺,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剩等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坚决压,坚决砍;
对那些节约型、环保型、短缺型等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潜力大的产业,坚决保、猛支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说明山东省上述做法的辩证法依据。

(4) 2006年,山东省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请你围绕这一主题,根据表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向当地政府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说明提出这一问题的理由(至少两条)。

12. 某校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资料和问题,请你参与研究并解答:

材料一:2006年中国GDP主要物质资源消耗占世界比例

注:我国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为30%~40%,发达国家为70%;
我国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75%为初中、小学水平,发达国家86%为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1) 概括指出材料一(含注)体现的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二:近年来,山东省某市积极开创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该市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培育龙头企业,在财政支出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税务、工商等部门积极落实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专利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设创新创业环境,电视、报纸等媒体积极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2)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该市政府在开创自主创新之路中是如何行使权力的?

材料三:《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的通知指出:“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成为实现文化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我省文化创新和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13. 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材料二: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山东省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适时提高高排放行业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发展机制,促进企业市场化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监察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各类节能环保违法行为。

(1)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2)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上述要求,请对山东企业应如何经营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三:2007年7月,来自山东8所高校的80名理工科学生组成10支志愿者队伍,开展“计量促节能减排”青年志愿者企业行活动,分赴济南钢铁集团等10家重点耗能企业,调研分析企业的能源计量情况,与企业共同研究探讨解决能源计量技术等问题,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3)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志愿者是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

材料四:《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节能环保社会风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共享节能减排成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4) 根据上述要求,确立一个宣传节能减排的主题。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专题七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

一、 选择题

1. B 2. D 3. A 4. C 5. B 6. B 7. D 8. C 9. D 10. D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11. (1) 表1说明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近年来不断增加,国家重视科技投入;
但我国目前的科技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表2说明近年来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广东等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 ① 省政府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园和研究中心等建设体现了经济调节;
用足用好科技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投入体现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正确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② 省政府实行人才强省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正确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③ 省政府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自主创新提供法制支持,坚持了依法行政。

(3) 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要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作用。所以要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②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所以要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③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对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坚决压、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坚决保。

(4) 答案要求:必须根据表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文化生活知识,提出具有科学性和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如: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加快发展教育和科技;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

12. (1) ①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②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促进需求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依靠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① 该市政府正确行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事业,落实优惠政策并创建良好环境。② 该市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规定推进自主创新。

(3) ① 科技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升科技力和文化力有利于维护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②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能够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③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现代科技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
④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13. (1) ①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中,山东省委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了科学执政;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了民主执政;
依法治理、保证执法,坚持了依法执政;
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要求,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② 省政府正确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加强对企业活动的调节和监管,扶持企业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保护公共环境。省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实施节能减排。

(2) 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转变企业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生产模式;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开发推广先进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经营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和政策措施;
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节能减排意识和素质。

(3)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志愿者在正确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才能积极参加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节能减排活动,在劳动和奉献与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了人生价值。

(4) 答案要求:确立的宣传主题要具有科学性和一定创新意识。

第二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构思想汇报

编者按: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其他文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

尊敬的**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我是环境法专业的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问题是我会自觉做的事,这不仅让我更加的了解我国的环境变化,特别是环境的改善,也帮助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已经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国际政治关系。但我们始终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在恶化的趋势。实践证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

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ONDOC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其他文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整体文明研究”课题组,在2006年10月曾对全国8省市200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全面发展应主要包括的内涵”这一问题中,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一比较规范答案的有16.8%,认为仅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有9.8%。这就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一点已成共识。

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1.必须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必须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生态文明概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2.6%的人赞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使用,有72.2%的人主张我国应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2006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生态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生态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显现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21年**月21日

第三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摘自:《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6.120、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17、5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76:25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足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全部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  :与人类相对应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把握生态问题,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得出了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生态文明。

然而,在当今世界,处处可见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痕迹。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被砍伐、大片的土地荒漠化、江河湖海被严重污染、野生物大量灭绝等等!

针对现在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让人不得不想到2012这部灾难片,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开发资源,导致地球的地壳越来越薄!由于人类无止境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更好生存!于是地震 火山爆发 旱灾 水灾一个一个到来!最后人们将为他们之前种下的果付出毁灭的代价!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人们由最先的崇拜自然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类从远古人猿进化到现代的人类,除了体型身材上的变化,思想和智力也有了飞跃发展,人们开始明白利用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可以创造财富,于是个人富裕了,地区富裕了,国家强盛了,人们开始更疯狂的开采资源,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渐渐的森林变少了,水源变少了,动植物灭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四季,南极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不久的将来,虽然2012年世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但是持续的环境恶化是推动世界灭亡的一个,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认为,一方面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而两者原本非但不冲突,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它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之处。
   第二,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本质,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对我们人类的危害的严重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将使我们人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究竟能否继续下去,就取决于当今人类能否跨过生态危机这个坎。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危机将使我们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要素,生态危机不消除,我们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非人。如果我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那种富裕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生活由于以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从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无止境地侵犯自然,自然界也会对人类做出报复,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必然毁灭。
     第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最有价值之处,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由资本逻辑带来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就是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对当今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如果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只能是梦想。
      第四, 当我们强调按照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以利润为宗旨的资本逻辑之时,还须指出,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逻辑决裂也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对当今的人类来说,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肯定是一个奋斗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目标,但同样肯定的是,当今人类除了这一目标之外还有其他目标的存在。人类不可能为了一个目标而舍弃其他目标。当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需要人类与资本逻辑决裂之时,其他的目标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实施资本逻辑。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真正找到主攻方向,这就是把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与反对资本逻辑结合在一起,但在如何具体付诸行动时,我们必须持冷静、科学的态度。
    

1998年 9月 28日,******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阐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他指出:“自然灾害是件坏事,但通过同它的斗争,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 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不是即刻就能全面把握它,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识,问题是我们要善于做这项工作,自觉地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以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搞得更好,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推荐访问:党课 范本 生态 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范本3篇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 2023专题党课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