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摘要】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日益加大,导致

大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劳动人员向发达地区转移,高昂的生活费用并不允许他们拖

家带口去工作地一起生活,由此大批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以往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从父母亲情的主体长期缺位对儿童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笼统

地提出留守儿童有异与普通非留守儿童的错误观点,且提出的解决措施过于片面。本次研

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探析留守儿童多维心理状况,并从多方面探讨解决

方法。由于留守儿童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产生原因有多重细微差异,不便开展细致和行

之有效的调查,所以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为样本,调查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分析

这些心理特征的产生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法。

【关键词】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特征;依恋;孤独;自尊弱化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流

入城市的农民工在为当地提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的同时,并未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每个家庭在权衡各种利弊之下,只能做出最符合家庭发展的选择,即把孩子留在老家,夫妻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昭通市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地理位置特殊,交通

不便,经济落后,人口多达六百多万。据调查,昭通市留守儿童多达90%以上,除了当地

有国家公职的家庭,普通农民基本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外出打

工的地点以浙江、江苏、广东为主,呈现一定的集群效应,老乡之间往往聚在一起打工。

昭通市外出打工的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多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在外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他们或每年过年回家一次,或几年回家一次,由此造成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长期缺

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作为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昭通市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未能达到成功衔接,

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生活上未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关心与引导,

心理健康极易受到影响。本研究主要针对昭通市留守儿童情绪问题、依恋心理、孤独感、

自尊、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等心理方面进行分析。

昭通市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十分突出,其原因是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得

到的关爱减少,而这些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心

理和生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据调查有近7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75%的留守儿童没有机会和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其中20%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还有30%的留守儿童不喜欢自己的父母。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敌对性

焦虑程度上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

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其中,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表现为焦虑、抑郁、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稳定。他们在强迫、焦虑、抑郁、偏执、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方面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这些留守儿童常常有一颗孤僻的心理,即

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合群等。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我们对留守儿童

的一些人格特点进行了总结: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

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

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控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

昭通市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不存在性别差异,其原因是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缺乏父

母的关爱,其亲子依恋在年级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与父母分离时间长短不同,其亲子依恋质量也有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在三个月内的留守初中生的依恋质量低于

与父母分离三至六个月的留守初中生,在三个月内由于父母刚离开孩子,孩子对父母依恋

的渴望十分强烈,但又得不不到满足,故其依恋质量十分低。但是随着分离时间的延长,

孩子开始慢慢适应,因此其依恋质量开始有所改善。留守儿童的同伴依恋没有年级方面的

差异,但是有性别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质量高于男生,其原因是女生与男生在与同伴交

往的方式以及对同伴的依赖程度方面是有差异的,当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女生比男生更

倾向于依赖自己的同伴,因此其同伴依恋质量高于男生。

大多数研究表明普通儿童孤独感不存在显著的年纪差异。留守儿童由父母外出导致

的孤独感存在年级差异,呈现出随着年级升高孤独感随之下降的趋势。说明留守儿童孤独

感与普通儿童之间存在不同。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代养人类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个

别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与父亲的相处关系中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其他人代养>妈妈>

祖父和祖母代养>叔叔/伯伯/舅舅和婶婶/姨妈/舅妈代养。在这些方面昭通市较为明显。

一般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方面。自尊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自尊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更高的生活

满意度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自尊和自我认识密切相关,自我认识是自尊的前提,自尊是

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自尊水平。昭通地区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心理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他们的情感支持系统较之普通家庭儿

童不健全,因而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性格表现得更为自卑孤僻,任性,暴躁。研

究表明昭通市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形成两种比较极端的心理品质,一

是极度的自卑心理,另一种则是自我中心主義。对昭通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心理

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般表现为柔弱无助,自卑,寂寞空虚,盲目反抗和逆反心里对父母充满怨恨。研究发现有6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落、内向孤僻。长期的与父母分离使他们显得更加自卑和暴躁,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昭通市

留守儿童的害羞敏感情绪是比较严重的,他们自我感觉对自己没有信心,平时很敏感。中

学生自我报告结果来看,这些儿童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的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

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

的自身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随着年级上升呈现不同的

发展趋势,四年级到五年级上升,但是,进入初中阶段后急剧下降,初一初三是自身发展

的低谷。昭通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尊总分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

总体上要低于非留守儿童。在自我认识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因素中,自我认识对留守初中

生自尊发展影响最大,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自我认知同他人理解之间能够逐

步达到平衡,如果一个儿童的自我认识能力比较差,不能对自己做出切合实际的认识,就

很难完成角色识别与角色定位。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自尊呈正相关,与消极情

感焦虑和抑郁成负相关,这说明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与信心,有利于自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有恰当的评价才会形成恰当的自尊心,自尊的产生依赖于主体的自我评价,这是因

为只有通过自我评价产品产生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对自己感到满意。因此要改善留守

儿童的自尊水平,可以着重从自我认识这一变量着手,通过改善他们的自我认知状况来提

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偏低,

也有学者认为外出打工家庭的经济状况高于非外出打工的家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应

该高于非留守儿童,就昭通市而言,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普通儿童,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孩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男孩。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她们在生理

上的改变需要母亲朋友似的指导,母亲在女儿青春期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女孩主观幸福感降低,并显著低于留守男孩,这可能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情感交流引起主观幸福感的

降低,从而削弱经济状况优势及相关幸福感的增加。当一个人正常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就会降低。对儿童来说,父母与其的联系是最紧密的,父母是儿童

获得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面临的的亲情缺失将直接

导致其主观幸福感的降低。对寄养儿童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寄养儿童在家庭寄养中得到了

高质量的生活照料,生活满意度较高。寄养家庭人员越多,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和

谐的夫妻关系、家庭的主导情绪都易影响寄养儿童的情绪,从而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寄养

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家庭结构、寄养家庭夫妻关系、社会支持有较大相关。

心理弹性,指个体在面临严重压力和逆境时,其心理功能没有受到损伤性影响,相

反表现出良好发展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昭通市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显

著差异,留守女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童,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父亲外出的留守

儿童的心理弹性>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为前提,先从完善制度和政策入手,

强调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政府的文件和政策认识到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源头。接下来,如果在认识和行动上分清主次,则更值得期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快速城市化和大

规模人口流动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凡是涉及到了中央和地方间关系、地方之间的关系,政

府应该考虑从财政制度安排出发,建立对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作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的手段之一。对于广大爱心人士来讲的,强调爱心是好事,但中国有那么多的父母把孩子

留在农村老家,自己在城市里打拼,放到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简

单地归因于农民工父母不理性、没有爱心,恐怕说不过去。在先进国家没有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出现了,如果要找原因,就先问问是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让人们做出了目前的选择。

从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推荐访问: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 昭通市 云南省 儿童心理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