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的一些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组合作的一些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于小组合作的一些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组合作学习⼼得体会

⼩组合作学习⼼得体会

⼩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种学习⽅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组学习是我们⾯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了⼩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实践、⾃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学习的重要⽅式。所谓⼩组合作学习是指在⼩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实践、⾃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的互助性学习。⼩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案,学⽣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的意见)、交流(发表⾃⼰的看法并对别⼈的意见进⾏评价和补充)、协作(⽤不同形式展⽰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的学习⾏为)。⼩组合作学习⼀般以4-6⼈为⼀组,将同⼀班级的学⽣按成绩、能⼒、性格诸⽅⾯的差异组建成若⼲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组。它强调学⽣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个重要的概念。因⽽,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尽可能地给学⽣提供⾃主探究、合作学习、独⽴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的教师都在尝试运⽤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些做法。

  ⼀、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理学家维果斯基将⼉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平与通过成⼈指导或能⼒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级的⾏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组合作通常采⽤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组由⼀般由6⼈组成,每个⼩组中都有优等⽣2名、中等⽣2名、和学困⽣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组民主推荐⼀名组织能⼒强、学习基础好的学⽣担任⼩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保证每个学⽣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求做到均衡,⽆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任务,运⽤“合作”

  ⼩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步。然后师⽣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时,我与学⽣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由选择⾃⼰最想解决的⼀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个学习⼩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明确的学习任务,⼜给了他们⾃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明⽩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和教师的实际⽔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独⽴学习,快速解决问题;⽽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个教师慎重考虑。⼀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法的把握以及运⽤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学例2",让学⽣以⼩组合作形

式展开⽐赛,⽐⼀⽐哪⼀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它们都是⼀种量扩⼤另⼀种量也随着扩⼤,⼀种量缩⼩另⼀种量也随着缩⼩;第三它们的⽐值⼀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组成员互评与⾃评,对于保护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信⼼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将来⾛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评价可以是个⼈评价、⼩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组合作中⾏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尽⾃⼰最⼤的努⼒去做。奖励的⽅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头表扬、⿎掌祝贺、授予⼩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知道什么⾏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尽可能地展⽰⾃⼰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标⽽努⼒,从⽽培养学⽣的合作意识,提⾼合作技能。

  但是,⼩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法,以实现学习⽅式的转变,促进学⽣不断发展。

⼩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组学习采⽤⼏⼈围在⼀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平等了学⽣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的表现欲,增强学⽣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习过程看,在⼩组学习中,学⽣根据学习⽬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个达到学习⽬标的学⽣,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进⼀步呼唤起了学⽣参与学习的愿望。⼩组合作学习,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形成积极的课堂⽓氛,促进学⽣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案时,学⽣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的努⼒;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致意见往往更有效。⼩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学会如何学习,⾃觉地改进学习的态度与⽅法。

我们现在正处于实施⼩组合作学习的探索阶段,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中还应该注意以下⼏点:

⾸先,要明确学习⽬的。⼩组合作是⼀种开放性、⾃由性较强的学习⽅式。在学习时⼀定要有明确的⽬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的确不能独⾃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分好了组,提出⼀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分组进⾏探索交流,可是,⼤部分学⽣在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汇报⼀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组内分⼯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为了让学⽣能有⼴泛的参与,⼀有问题,都要学⽣合作讨论,⼀些没有思维容量,甚⾄是⼀些根本就不屑⼀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在⽆意中剥夺了学⽣独⽴思考、⾃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组学习必须建⽴在独⽴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依赖⼼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产⽣厌倦的⼼理

第三,优等⽣在⼩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些后进⽣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半步,⽆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表现的机会,在⼀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组合作学习是⼀种有效⽽⼜⼗分可⾏的学习⽅式。只要我们正确运⽤,合理调控,我相信师⽣之间,⽣⽣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交往艺术等现代⼈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的展⽰和提升。总之,⼩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朝⼀⼣就能形成的,要通

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向成熟。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在对⼩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个正确的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以下⼏⽅⾯的⼯作:1、培养学⽣合作意识。2、教给学⽣合作技能。3、发展学⽣⾃主能⼒。4、善察学⽣合作需要。5、共同锁定合作⽬标。6、注重教师⾃⾝参与。

“⼩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使学⽣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还有待于进⼀步深⼊研究。如:学的慢的学⽣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来说,在⼀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的发展。但我们在实验中尝到“⼩组合作学习”的甜头,它不失为⼀种提⾼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主体作⽤的有效⽅法。

1、有利于⾯向全体学⽣

⼩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主学习的机会。学⽣在⼩组中学习没有⼼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所适从,为学⽣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参与学习过程,⼈⼈有机会发⾔,⼈⼈有机会操作学具,⼈⼈有机会参与竞赛,⼈⼈做学习的主⼈,在⼩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的主体性,在学⽣⾃⼰学习,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2、有利于⼤⾯积提⾼教学效率

⼩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部分学⽣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组中,包括学困⽣在内的每⼀个成员都能⾃由表述⾃⼰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最⼤限度地调动学⽣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习内容成为学⽣⾃⾝的需要。在这种宽松⾃由的氛围中,学⽣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积提⾼。

3、有利于培养学⽣的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度发展,它要求⼈们进⾏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们进⾏⼴泛的合作,合作学习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为达成⼩组的预期⽬标,⼩组成员不仅要努⼒争取个⼈⽬标的实现,更要帮助⼩组同伴实现⽬标。因此,⼩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交流,互相帮助和⽀持,同伴之间建⽴起⼀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4、有利于学⽣主体性的发展

学⽣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在交往中,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组合作学习是学⽣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组合作有利于学⽣从同伴⾝上看到⾃⼰,逐渐学会以⾃⾝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从⽽也形成符合实际的⾃我评价,提⾼⾃我调控的能⼒。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向更完善的⽅向发展。

5、有利于建⽴新型的师⽣关系、同学关系。

现代教育⼼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主体作⽤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以良好的⼈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对学⽣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是教师,⽽把⾃⼰的学⽣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的学习热情,促使学⽣思维敏捷,易于点燃⼼智⽕花和灵感。

⼩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之中,在与学⽣讨论、交流中,在师⽣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对教师亲近引发学⽣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动及时调整⾃⼰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组合作学习,促使学⽣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的作⽤,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式和学⽣学习的⽅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新课标的要求。

  ⼀、合作学习的意义

  现在评价⼀节课的优劣很重要的⼀个指标就是参与度,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下,每⼀位学⽣都有机会处于群体的中⼼位置。⼩组内处于劣势的学⽣,由于能得到同伴的帮助,有了更好的转化条件,学⽣们积极投⼊学习,课堂教学形成⼈⼈参与,个个主动思考的局⾯,为⼤幅度提⾼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同时,合作的意识与能⼒是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让学⽣在⼩组讨论时和完成分配的任务过程中,相互⿎励。通过交往建⽴起和谐、民主的关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到共享,在争辩中使错误得到修正,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思想和⽅法,长期坚持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内化为⼀种个体⼼理特征—合作品质。

  ⼆、⼩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式,明显提出了学习本体的参与率,但是在实际的运⽤和操作中,⼜出现了些许令⼈担忧的问题。

  1.为了合作⽽“合坐”。⼩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组内的⼏个成员分⼯合作,共同努⼒来完成⼀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形式上,为了合作⽽“合坐”。⽐如教师让学⽣以⼩组为单位做⼀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组分发很多张有空⽩图案的卡⽚,让学⽣发挥想像⼒,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每⼈涂出⼀张图案,⼩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组的⽔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进⾏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起坐着,就是⼩组合作学习了。

  2.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围着⽼师转,⽼师唱主⾓,学⽣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组中个别成员承担⼤部分甚⾄所有的活动,⽽某些⼩组成员却⽆所事事,形成“优⽣”挑⼤梁,“学困⽣”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思维敏捷,语⾔表达能⼒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反应较慢,⼜羞于开⼝,久⽽久之也就成了“收⾳机”,往往得不到独⽴思考的机会,⽽是直接从好学⽣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在⼩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位⽼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的合作能⼒,让学⽣⼩组合作测量书封⾯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形、正⽅形等⼀些简单的操作,结果⼀⼈在做,其他⼈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互动、共同合作的⽬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组必须有⽼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的⾃控能⼒⽐较薄弱,如果没有⽼师的指导,合作⼩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流,流于形式的。

  3.班级⼈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班级⼈数⼀般都在50⼈左右,多者甚⾄达到60⼈,这给⼩组合作学习带来⼀定困难。⼀般来讲,班级⼈数在40⼈以下,⽐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处理好形式和⽬标的关系。单从⼩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学习⽬标的实现。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标服务的,学⽣的全⾯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师的⼀切教学⾏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个性的全⾯发展。⼩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外,还要培养学⽣探究的能⼒、健康的⼼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选择好可供学⽣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点。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既注意要有⼀定基础性,⼜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的主动思考,在学⽣

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既准确⼜迅速地完成⼀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具备⼀定的感性认识、⼩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的思维策略与⽅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组合作,有利于学⽣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欣赏他⼈。

  3.教师积极参与,掌握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教师的新⾓⾊,不仅是学⽣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学习的合作者,与学⽣⼀起交流,为学⽣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作⽤。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舞。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握学⽣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学⽣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学习的指导者。

  4.重视提⾼课前预习质量。预习质量的⾼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的性和⾃学性,课前不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教师对学⽣预习要加强指导,使学⽣重视预习,掌握预习要领。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组学习、个⼈独⽴学习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式,其作⽤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习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组合作学习实效更⾼。

推荐访问:关于小组合作的一些思考 学习心得体会 小组 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