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4篇)

篇一:多元智能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篇二:多元智能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一种关于智力的新理论。

  中文名,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提出者,加德纳。

  所属,心理学。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论简介。

  传统智力理论存在两大派别。

  一是心理计量学派。

  他们认为。

  通过因素分析找出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表现的差异决定因素:二是信息加工学派。

  他们用信息加工构成成分或单元来了解和刻画个体的智力。

  这两派虽然对智力研究的角度不同。

  但他们均认为。

  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一逻辑能力为核心的。

  多元智能理论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测验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反驳了传统智力理论的观念。

  他认为。

  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

  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帖上了标签。

  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长处。

  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

  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理逻辑。

  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

  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智力总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

  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

  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

  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

  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

  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

  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他认为。

  一方面。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

  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

  他阐述了他的关于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能理论。

  此一新兴的智力理论。

  在理论取向上。

  既不采取因素分析法以决定智力的构成因素。

  也不采用智力测验来鉴别智力的高低。

  加德纳认为。

  现行智力测验的内容。

  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

  结果是窄化了人类的智力。

  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

  按加德纳的解释。

  智力是在某种文人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

  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

  至于智力内涵中所包括的多元。

  加德纳认为。

  构成智力者乃是以下八种能力:语言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

  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音乐智能。

  人际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

  自然认知智能显然。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论。

  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

  按其所列七种能力。

  如以传统的智力理论观点看。

  只有前面所列的三种能力。

  才算智力。

  后面的四种能力。

  一向并非智力测验所要测验的项目。

  加德纳将这些能力综合为智力。

  这一点。

  显示出近年来智力理论走向上的新改变。

  接下所要讨论的另一种新兴理论。

  在走向上也具有同样特征。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

  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关于智力的性质。

  加德纳认为。

  每个人都同时拥用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

  而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

  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

  尽管在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这九种智力。

  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就智力的发展方向而言。

  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视觉—空间智力。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以空间认知和辩认方向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以机械化和大规模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文化环境重视的是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以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

  就智力发展程度而言。

  智力发展的水平完全受教育和环境影响甚至制约。

  加德纳认为。

  在正常条件下。

  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

  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加德纳还认为。

  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

  所以。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评价。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

  全面的。

  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加德纳认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随着智能课程的实施。

  教师们发现。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所以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

  认识学生的长处。

  多元智能理论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

  在具体的评价操作方法上。

  加德纳推荐了学习档案的评价方法。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论简介传统智力理论存在两大派别。

  一是心理计量学派,他们认为,通过因素分析找出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表现的差异决定因素:二是信息加工学派,他们用信息加工构成

  成分或单元来了解和刻画个体的智力。

  这两派虽然对智力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均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一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测验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反驳了传统智力理论的观念,他认为,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帖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长处。

  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理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智力总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

  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

  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他的关于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能理论。

  此一新兴的智力理论,在理论取向上,既不采取因素分析法以决定智力的构成因素,也不采用智力测验来鉴别智力的高低。

  加德纳认为,现行智力测验的内容,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结果是窄化了人类的智力,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

  按加德纳的解释,智力是在某种文人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

  至于智力内涵中所包括的多元,加德纳认为,构成智力者乃是以下八种能力: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显然,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

  按其所列七种能力,如以传统的智力理论观点看,只有前面所列的三种能力,才算智力。

  后面的四种能力,一向并非智力测验所要测验的项目,加德纳将这些能力综合为智力,这一点,显示出近年来智力理论走向上的新改变。

  接下所要讨论的另一种新兴理论,在走向上也具有同样特征。

  关于智力的性质,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用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尽管在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这九种智力,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

  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就智力的发展方向而言,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视觉—空间智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以空间认知和辩认方向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以机械化和大规模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文化环境重视的是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以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

  就智力发展程度而言,智力发展的水平完全受教育和环境影响甚至制约。

  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篇三:多元智能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是由

  HowardGardner提出的。他认为,智能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他将智能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空间能力、视觉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能力和人际能力。他认为,每个人都在这些不同的能力上有着不同的强项和弱项。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醒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这种理论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选择。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是没有批评的,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个理论有点过于笼统,缺乏科学证明,并且不能解释跨越不同领域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多样性的理论,但并不是唯一的解释智能多样性的理论。

篇四:多元智能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还是时下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加专业素质,而不是指所有学科都精通的万事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在校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职校落实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力口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该理论经不断充实完善,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包含如下10种:(1)数学智力(2)空间智力(3)语言智力(4)自然智力(5)音乐智力(6)身体运动智力(7)存在智力(8)人际交流智力(9)个人内在智力(10)情感智力。根据该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2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老师常常就是这样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我们应意识到,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和智能结构,也就是他的特殊禀赋或者天性,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既要懂教学理论,又要懂教学方法。

  (1)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每个学生。

  人才是智能之士。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在评价学生时,我们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使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也得到应有的体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客观全面,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争取给学生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评价。(2)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学应该改变原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在教学的形式方面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教学的延伸过程中,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

  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应更-力口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意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启示

  (1)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必须率先不断优化教师自己的智能结构,使之成为学生优化智能结构的楷模。教育的师资队伍既要重视个体智能结构的优化,又要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使具有各种智能强项的教师组成一个最佳的团队,如建立理论型、技能型、双师型团队,能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2)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向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有大批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但实践能力却落后于人。要通过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同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其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向善于创新转变。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待部分理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引导他们开展学历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要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难易适中。

  近年来学校学生生源的差异,要求在教材的选用上不能偏难。各个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体现本校的特点,又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的特点;同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教学计划允许的范围中,理论教学对教材中偏难和脱离学生现实的内容应适当删减,做到依据大纲,面向全体,突出中间,照顾后进;对实习实训教学,可采用模块式教学,分为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使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必须学好的模块,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增学与所学专业相联系的其他模块,拓宽专业范围。这既保证了本专业的学习,又为一专多能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社会的和谐关键是人的合作,各有所长的人形成互补,这样才有合作的愿望和可能;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通过不断探索,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对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什么是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新问题,并能在该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八种智力构成的,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这

  八种智力是:(1)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资料、事件的逻辑顺序、问题解决的各步骤等。

  (2)语言智力:包括头脑风暴活动、书面的单词、辩论、演讲、公众报告等。

  (3)空间智力:包括视觉呈现物、图表、几何设计、图形、艺术化展示、雕塑等。

  (4)音乐智力:包括口头声音辨别、歌词、乐曲、乐理、背景音乐、文化特色(特定音乐与特定文化的联系)等。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运动、跳舞、角色扮演、仿制物品、建立方案、游戏等。

  (6)人际关系智力:包括小组工作、跨文化方案、小组解决问题、合作活动、分享等。

  (7)内省智力:包括记日志、以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或运动员的身份写信、自我管理、道德判断等。

  (8)自然智力:包括从环保和人类学的角度看问题、自己管理一个大牛奶场,对代表植物与动物利益的思想进行道德判断等。

  2.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力,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2)它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虽然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潜能的责任,但是很少有教师真正思考过人类学习潜能——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于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它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教育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2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指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敢悟能力,即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才能。这种智力主要用来解决空间位置问题,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概念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物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是物理形象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三维空间的物理形象思维。物理空间形象思维过程既有感性认识过程,也有理性认识过程,更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过程。在物理学习中,大量涉及到物理图景的想象,物理过程的想象??因此物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是学习物理,解决物理问题所不能缺少的。例如《高中新课标物理选修2-1》中的电场线和磁感线,这是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地方。电场和磁场是见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在三维空间又的确存在的东西,电场线和磁感线则是如何描述这种见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视觉教学,从不现侧面观看导线,线圈等电场线和磁感线的分布,加深对电场线和磁感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在物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中,是逐步让学生建构出具有复杂关系的高质量表。

  3肢体─动觉智能:

  即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才能。有些人动作灵巧,手足敏捷,在身体的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方面比一般人好,肢体──运动智能指个体控制自身的肢体、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在玩中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

  在Ⅰ类物理课中安排了15个必做的学生实验,1个选做的学生实验,划出了17个课时,比现行大纲多了3个学生实验。

  在Ⅱ类物理课中安排了2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2个选做的学生实验,划出了35个课时,比现行大纲只多了3个学生实验,而课时多了12个,这显然是为了大力加强实验操作训练。还增加了“做一做”栏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必修1》在“做一做”的栏目就有十一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也有九处。“做一做”能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上动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其肢体─动觉智能。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来的一种教育观点。杜威从他的哲学观、实用主义哲学观出发,主张“实用”,并把它引人教育,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物理的教学不仅在课外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做中体会。例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拿一桶水让俩位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一起提水和一个人提水的感受,从而体会合力与分力间初步关系,提高学生肢体动觉智能。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4人际交往智能:

  即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的才能。有很多人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解人意,对他人的心思、面部表情、动作领会很快,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并理解问题。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它主要指与人交往合作,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又是目前教学界的又一热门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目前在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得益于许多学者和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认真研究对待“学生人际交际智能的培养”,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而加以落实。在诸多素质教育内容中,人际交往智能的教育培养应视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全社会都应该注重有效培养人才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每一个人都应要求自己清楚了解人际交往的社会规则,做一个善于沟通和与人合作的人,一个能够有效运用各种社会关系资源的人。

  只有掌握了社会交往必备的这种沟通合作能力,才可能掌握打开社会、人际资源大门的钥匙,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真正实际能力的合厚人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新增加了“思考与讨论”栏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必修1》在“思考与讨论”的栏目就有十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也有八处。“思考与讨论”能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时间上进行交流讨论,逐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智能。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习物理知识同时培养人际交往智能。教材中同时又增加了课题研究活动:Ⅰ类物理至少要开展4次课题研究活动,Ⅱ类物理至少要开展5次课题研究活动。

  5自我认识智能:

  也叫自省的智力。其主要是指接近自己内在生活情感的才能,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有相当一部分人自我认识能力强,善于分辨自己的心理状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我认识智能是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者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元认知是智能的核心,元认知意识能鼓励学生做出成功的选择,并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者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元认知水平的高低。

  5.1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是指人分析自己的各方面以及自己与客观环境的关系,达到自知之明,是自我认识的前提,通过具体分析,不仅认识了万物,而且也认识了自己在万物之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所起的决定作用,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在高二阶段进行分流,Ⅰ类教材要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物理学中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接触实际问题多一些、广一些,但知识深度的要求并不高,以提高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Ⅱ类教材除注重知识、方法外,更侧重给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扎实的基础,特别注意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必需自我分析,分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一类教材。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5.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各方面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的估量和判断,是自我认识的尺度。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和不足,增强学习物理课程的自信心;激励、引导自己发展,评价应该鼓励自己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例如,激励自己在理论学习、物理实验、科学制作、社会调查等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发展。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可表现在: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究与学习过程中,应用物理学研究方法、数学工具的能力,提出问题以及在理论学习、物理实验、小论文、小制作和科学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好的地方不断发展完善,不足地方要加强。

  6.自然观察智能:

  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

  的能力。物理观察能力是以物理学知识为基础,在运用各种机体感官感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并通过一定的思维加工,发现和解决有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顺利进行物理观察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首要步骤,因此观察能力也成为认知的基本能力。物理观察是学生认识、学习物理现象,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渠道,是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是物理思维的出发点。重视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实现由单纯知识传授到培养能力的物理教育的观念转变,最大限度的发挥物理学科教育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2003年出版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学习中强调,不仅要从教科书中探究物理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炭索。探究过程尤其强调物理观察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在共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都加大了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所列举的实验和范例中,涉及强调观察的物理现象,物理仪器,常用电器等就达40多个。课本特别强调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通过实验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发展新知。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实验所占的比例,全书安排了既可演示又可让学生随堂做的实验100多个,还安排了学生实验18个,课外小实验约30个和许多实践性习题。在正文中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动手操作的实验),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操作,其中大多数实验的器材易得,方法简便,效果明显。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图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践7.1重视物理学史的教育:

  物理学家的生活经历和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如牛顿的生平故事,说起来牛顿的身世颇为凄惨,他出生前的三个月父亲就去世了,而后他母亲又改嫁到一个名叫史密斯的牧师家中。这位牧师面慈心狠,经常虐待牛顿不说,还不让他见母亲的面,后来几个弟妹的相继出世使得牛顿在家中更无地位可言。

  在学校里牛顿也并没有讨到老师的喜欢,各门功课差得一塌糊涂,而且由于身形瘦小,成为诸多顽童欺负的对象。有一次牛顿精心模仿磨房里的风车制作了一个模型,他得意地拿到班上炫耀,这是他难得开心的时刻,但班上那个成绩最好的学生反问了他一句,你知道风车是怎么转起来的么,老实的牛顿立时目瞪口呆。哄笑声中那个成绩好的孩子将风车扔在地上踩个稀烂,牛顿再也忍不住了,他愤怒地拔拳相向,那个孩子虽然比他高一大截,但在牛顿凌厉的攻势之下无招架之力。事后牛顿跑到小河边痛哭了一场,他发誓今后一定要出人头地。

  这件事对牛顿的影响极深,直到他晚年仍不时地提及。自此之后,牛顿门门功课都是全优,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刮目相看。牛顿除了学习成绩惊人以外,课外他更喜欢动手制作一些新发明。牛顿的曲折的人生,他没有放去人生的里程,反而成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7.2联系生活的教材

  教科书还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联系生产实际,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常见现象,注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认识所学知识确实有用,并且逐步学会应用知识。[4]例如,在讲到阻力问题时,介绍了小轿车、气垫船等在各章前专设一页,印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图片,包括我国最新设计制造的飞豹式战斗机、赛跑的运动员、上海南浦大桥等;在讲到振动时介绍了心电图仪、地振仪、微波炉;在讲到反冲运动时介绍了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及神舟号载人飞船。另外还有与阻力问题相联系的磁悬浮列车,与红外辐射相联系的红外遥感技术,与原子辐射相联系的激光等。

  大纲给出了15个形式多样、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课题”。诸如“研究弹簧的伸

  长与拉力的关系”、“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等课题的探索,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至于能在社会上立足。

  在高中阶段物理课教学中,教育者首先要有多元智能理论的观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会更合适。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在研究程结构上、在课程内容上、在课程实施上、在课程评价上突出新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与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本次课改中,当务之急是教育理念的彻底转变。例如《灰熊的午餐》森林里有两个男孩在行走。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王厚琮

  朱宝昌

  疏解

  庄子三篇疏解

  《齐物论》、《

  逍遥游》、《养生主》[M]华文出版社1991年07月第1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

  [4]骆玲芳

  刘力《成功智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9第一次印刷

  [5]:LindaCampbell,BraceCampbell,Dee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6]:[德]艾?爱因斯坦[波]利?英费尔德著

  周肇威译

  世界科普名著精选

  物理学的进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

  [7]:蔡铁权著

  物理教学纵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M]科学出版社2005.2第一次印刷

  [8]: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eeDickinson著霍力岩

  沙莉等译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次印刷

  [9]:GardenH.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0]:JoeL.Kincheloe著霍力岩

  李敏谊等译

  多元智力再思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第一次印刷

  [11]GardnerH.IntelligenceReframed:MultipleIntelligencesfothe21stCentury[M].NewYork:BasicBooks,1999.

  [12]:[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译者:蔡汀

  王义高

  祖晶

  主编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7-15

推荐访问:多元智能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提出 多元智能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