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短板问题(5篇)

篇一:社会治理短板问题

  

  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

  分析报告

  如今,我国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有关社会治理的问题,其中包括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以期了解当前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以指导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治理办法,最终构建健康的社会治理环境。

  首先,当前存在的风险隐患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的加剧、执法和社会治安力度的减弱、社会管控能力的不足以及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等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当前存在的社会治理短板弱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司法体系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二是数字和科技运用不足,以及三是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落后现象。这些问题加重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因此政府应持续推进司法体系的完善,加大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以及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最后,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问题,比如治理行政手段和法律保障规范措施的不完善,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行为,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政府应健全社会治理行政手段和法律保障规范措施,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严禁官僚主义行为,以期达到更高的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的管控和整治,构建健康的社会治理环境。同时,还需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以推动社会发展,-1-

  确保社会治理的有效运转。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行政力度,建立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篇二:社会治理短板问题

  

  社区治理有短板治理能力有差距反馈意见整改措施

  社区治理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城市社区功能的发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以我街道XX社区为例展开分析。

  一、社区自治能力不足,缺乏共同意识

  XX社区本质上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它既承担着政府多维的发展愿景,也面临着社区不可避免的矛盾张力。在由传统的农村社区转移到海坪安置的过程中,原有的社会关联被撤散,社区自治组织在搬迁过程中被肢解,致使社区缺乏共同意识,整个社区不能以一个共同体的形式向前发展,景区资源不能得到最大化利用,社区治理工作事倍功半。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社会事务大量沉淀到社区,当前繁杂的社区工作任务,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不能及时的掌握社区居民的诉求,难以系统、持久地给求助居民提供帮助,社区治理能力低下。

  二、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化,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不同的居民需求相差甚远,给开展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社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动适应社会管理发展变化,建立健全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三、社区工作人员不稳定,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包括三部分,一是街道、社区干部,改

  革后下沉到社区工作,这部分人员较少,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流失较严重;二是以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居委会业委会人员,他们社区管理积极性较高,但在年龄、素质方面与新形势下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要求不相符合,且工资待遇较低;三是社工及社会组织成员,这部分人员较少,工资待遇较低。因此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且缺少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待遇较低。尽快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建设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已成为推进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建设。

  (一)推动社区能力建设,培养社区共同意识

  社区能力的建设既是社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XX社区虽然在旅游也得推动下实现了一定程度得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但仍然存在社区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想要使处于弱势地位的社区得到全面成长与发展,就离不开社区能力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社区共同意识,社区共同意识是指社区主体对社区的一种共同的心理认同,它是一条精神纽带,将社区全体居民和社区地域凝聚在一起,是一个社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更是社区能力形成的基础,XX社区本质上是一个重新组合的新型旅游社区,它与传统的旅游社区不同,它没有“守望相助、互通有无”的社会网络,也

  没有“长老制度”式的乡规民约,在“血缘”和“地缘”被肢解后,只有以旅游服务为土的“业缘”维系着的重组关系。在这样的旅游安置社区里,居民们往往对于新的生活环境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为了XX社区的居民能够凝聚在一起,以社区共同体的方式向前发展,培育社区共同意识是基础。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社区公共服务。XX社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即是为贫困村民提供更好的社区公共服务,所以应进一步完善社区的社会救助、卫生医疗以及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需要,从而增强居民对XX社区的情感依赖和价值认同。

  其次,重构社区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是居民得以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机会。社区应重视居民的互动与关联,为居民创造更多公共生活机会,定期组织社区文娱活动,让居民有所展示和互动。同时,社区各种小型的公共活动不仅是社区居民社会资本积累的机会,还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再者,塑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在脱离原有的社区环境之后,原有的社会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力也在减弱,人的意志更加自由。因此,社区应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和本土传统文化,通过宣传活动向居民传播新的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新思想。简而言之,就是要采取一系列办法让搬迁居民快速熟悉社区的生活环境以及生计模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使他们逐渐认同社区的价值,从而对社区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拥有社区共同意识后,社区能力的建设才会具备扎实的基础。

  (二)加快社区职能去行政化

  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职能。实行街道、社区负责人考核制度,理顺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关系。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严格执行“准入制”,真正将社区准入制度落到实处。建立社区治理统一考核机制,减少各部门对社区的多头考核,同时加大对相关部门向社区指派性工作的考核。加大执法下沉力度,加强安全、物管、执法等工作人员的配备,理顺公共管理职能,真正行使社区公共服务职能。

  (三)提升社区干部服务能力与专业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5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员,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制定有关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从事社区基层工作,扩宽社区干部的选配渠道,积极动员毕业待分配大学生在社区任职,并且还要积极探索用人机制,使社区干部来源渠道不断扩大。

  (四)社工模式引入社区工作

  传统社区工作是用经验型、传统型的群众工作的手段,把居民群众当做工作对象,社工模式更偏重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工作,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区人际之间的支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和促进社区居民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个案工作,结对帮扶、同辈教育等方式,既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又促进社区居民个人成长,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达到个人转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

  在服务中,贯彻社会工作原则,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做到倾听、共情、接纳、不做道德判断,注重普法宣传。建立社区普法义务讲师团,利用各种媒体,向居民宣传守法意识和文明观念,同时曝光一些居民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等不文明和违法行为,增强居民自律意识,并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引导社区工作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社区工作,依法依规处理各种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通过宣传栏、宣传单页、宣传手册等形式,宣传社区的好人好事,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讨论社区问题等形式,通过宣传教育,使居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区的参与者更是社区的受益者,明确社区是一个整体,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

篇三:社会治理短板问题

  

  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分析报告

  社会治理分析报告是指社会政策决策角度出发,分析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寻找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潜在问题、社会短板弱项等,并提出改善和解决策略的一种研究成果。一般情况下,这种分析报告会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和社会短板弱项。本文就这两个主要部分做综合分析,以期给出更有效的发展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社会治理改革的目标。

  一、社会治理风险隐患

  社会治理风险隐患是指社会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即社会未来的发展如何,这可能需要世界各国以及各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们着眼其中的风险隐患。例如,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风险,这一风险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经济受挫、资源匮乏、社会问题激增等问题。此外,当下受到技术革新影响,经济增长可能会受到抑制,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社会政治局势也可能出现混乱,这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二、社会短板弱项

  社会短板弱项是指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就可能导致社会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崩溃,使得社会发展无法继续。例如,社会文明不发达,重视儒家思想,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缺乏创新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就是一个社会短板弱项。此外,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富人更有可能受教育,穷人又受技能不匹配的制约,贫穷加剧,从而形成社会的分化现象,也是社会短板的一种。

  -1-

  三、解决方案

  完全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有效解决社会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则必须与社会发展合拍,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逐步实现政策改革与治理创新。

  首先,着力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以期落实法治思想,制定完善的国家法律法规,严格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并明确公民权利义务,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强化法治常态化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隐患。其次,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充实社会保障网络,构建均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多层次支持策略,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经济的新动能,打造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再次,引导社会各界及时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加强社会运动,倡导全民素质提升,构建社会文明,提倡精神文明,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汇聚各方良性力量,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的解决,必须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文明素质,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完善,实现社会治理改革的目标。

  -2-

篇四:社会治理短板问题

  

  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存在的短板及对策

  2022年3月以来,中国多地多点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奥密克戎疫情引发的社会失序危机,社会组织作为公共危机应对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发参与疫情防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相较于党政系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出的主导性作用,社会组织协助防疫的成效与预期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表现出诸多问题。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担当、协同成效与参与困境,并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组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行性对策,对于促进社会组织有质量地参与政社联动、有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中存在的治理短板

  面对奥密克戎流行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与治理难题,社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承接了部分政府职能,体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性。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在下沉参与基层防疫中仍然存在包括抗疫规范性不足、发展不均衡、应急处置能力有限与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等治理短板。

  (一)社会组织抗疫规范性不足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社会团体等相关社会力量参与应急

  管理的法律渠道阻滞较多,尚不通畅。诸如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知情权、参与权均不明确;对应急管理行使不当的监督权和救济权等都无法得到切实保护等。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目前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仅有一些相关倡导性条款,踏入实践领域则更为困难复杂。从奥密克戎流行以来的防控过程来看,一方面,因缺少明确的制度性规范,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对于政府与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权责与监督关系存在空白,这导致社会组织在参与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因活动过程未公开透明而受到举报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等。课题组调研发现,公众对疫情期间社会组织发展最为关心的问题涉及三方面:“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对其监督不到位”、“社会组织活动缺乏信息透明度相关制度约束”以及“立法滞后导致社会组织发展缺乏规范性”,这些都充分表明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亟待法律规范。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合法地位仍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肯定性和支持性的条款有限、操作性不强,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更多的是各行其是、各为其主,参与途径亟待法治规范与保障。

  (二)社会组织力量发展不均衡

  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衡矛盾,严重制约了其在参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一方面,发展区域不平衡。以社区类型为例,相较商住型、综合型社区,老旧小

  区的社区自治基础薄弱。面对疫情之下暴增的防控任务,行政部门难以担当起统合与兜底的重任。社会组织也因数量少、专业性较低、协调能力欠缺、技术运用落后等问题难以真正协同,进而影响社区防控效率。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类型不平衡。《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数据显示,社区社会组织中的公益性、自助性组织比例小,针对社区应急发展的组织更是凤毛麟角,社区社会组织的种类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例如,在社会组织的分类体系中,自助型组织的数量比例最低且发展缓慢,其所代表的特殊群体需求无法得到反映与社会关注,这也相应地限制了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为其提供服务。在此次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期间,突出地暴露出诸如残疾人、病人、老人等特殊群体深陷疫情的困境,这也导致社区服务人员、社会团体及志愿者组织等其他性质社会组织未及时对接需求空缺,引发疫情之下的民生“次”危机。

  (三)社会组织应急处置能力有限

  社会组织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发挥对于维持后疫情时代社会局势的稳定和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伴随近期疫情大规模的爆发,中国部分社会组织暴露出业务能力不足、公信力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需求响应慢、工作效率低;二是资金、物资发放调配速度慢、不精准;三是工作中暴露出一些志愿者的专业和素质能力等问题。

  另一方面,对社会组织的应急资源帮扶不够,影响其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与发挥。例如,在此次疫情中,面向社会组织的应急政策多是服务动员型;同时,疫情对社会组织生存发展带来的困难关注度较低,面向社会组织的帮扶政策明显不足或者标准过低,严重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应急处置积极性与能力。

  (四)社会组织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社会组织下沉参与基层服务多具有偶发性和临时性的特点,主动合作与发展联动较少。实际上,除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表现出政社合作精神外,其他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媒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协同并不顺畅,表现为政社合作程度低、合作机制缺乏灵活性、组织间交流互动不到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受限于属地化和部门化的应急管理体制,信息和资源被限制在某一区域内交流互通,社会组织参与应对疫情防控过程面临区域“碎片化”困境。

  另一方面,一些基层政府缺乏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导致其与社会组织出现信任和沟通问题。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使地方政府超负荷运转,这使本可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协调解决的难题,却因缺乏信任、担心授权管理导致效率下降、秩序混乱。这种缺乏整体规划、统筹部署和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行动难以提高疫区应急救援的效果。例如爆发于今年春季的奥密克戎病毒,民政部门在应对中主要关注社会保障等方面,而忽视后疫情时代突出的善后环节,并没有做好应急预案。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

  (一)夯实法治保障,规范抗疫实践主体

  完善法治机制、夯实法治保障是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规范实践主体行为的有力措施。整体来看,要加快社会组织立法进程,保障社会组织权益,规范抗疫实践主体,明确社会组织与政府一起共同承担社会事务的治理责任。具体层面而言,包括在法规中明确遵循原则、参与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等相关细则,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针对性制度,不断形成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为引导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方向。此外,各地应在完善“三社联动”、“五社联动”的基础上,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区域社会组织等包括多方主体的基层应急管理合作。

  (二)整合社会力量,增强疫情治理弹性

  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直接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不到位、形式主义和监管难度加大,需要通过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增强

  社会组织参与疫情治理的弹性和韧性,以实现抗疫组织与防控任务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主要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信以及社会信任。这就要求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充分认识社会力量在疫情治理中的主体性和独特地位,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之间形成共识与监督合力。例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提升对防控服务需求的回应程度,影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从而提高组织公信力,实现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效率的再提升;另一方面,精准把握“智”和“技”的应用,以实现区域内社会组织的数量、类型、疫情防控任务的合理有序分配,增强疫情治理弹性。一是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性优势,构建多元化专家及智库参与渠道,提高专家参与社会组织应急决策的广度与深度;二是构建疫情防控场景下社会组织参与技术治理的分析和应用机制,研究和论证技术治理在不同应急管理场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三)凝聚参与组织,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针对社会组织力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多措并举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逐渐形成长效的政社协调合作机制。一方面要从政策上鼓励、支持、引导社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优化社会组织、尤其是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类的社会组织的成长空间。一是要完善社会组织基础性培育政策,通过增强定向扶持、强化人才支撑、搭建孵化平台,处理好社会组织创建与活动的初期难题。二是加强党建引领,健全“政府资金支持、专业团队管理、多方协同参与、社会民众受益”的运作模式,有针对性地培育社会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三是要优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政策体系。通过适度向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倾斜、主导建构三方参与的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降低相关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门槛,提高购买服务与防控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提升社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服务供给效率与供给水平。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自身也要加强应急治理方面的增权赋能。社会组织面对新冠疫情的应急能力主要包括预防预警、组织整合、专业技术、协调联动等能力,这是社会组织能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中坚作用的核心所在。基于此,一是要创新培训方式,主动加强与民政部门、高等院校以及应急领域专业机构的合作,开展多层次、跨领域的应急培训,形成内培与外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强调前期市场调研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疫区防控需要与社会服务的市场饱和度,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提供满足疫情防控以及社会公众需要的差异化服务。

  (四)构建联防联控,提高疫情防控效能

  新一轮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对社会组织响应的需求增

  强,对联防联控机制的创新与推进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求提高社会组织网络凝聚力,保障牵头部门的权威,以进一步提升跨组织、跨部门协调联动的效率。同时,也要加强对核心组织及核心成员的管理,并在核心成员之间强化协作管理,对核心部门的合作行为进行有效激励,以增强疫情防控绩效。例如,进一步厘清核心组织、部门及成员的责任划分、工作机制,减少由彼此职责交叉造成的空白和灰白区域,降低合作冲突。

  另一方面强调多部门联动治理。一要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高度关注防疫过程中的民生问题。新一轮的新冠疫情造成的社会失序与功能中断,需要建立起跨部门、跨组织的民生保障与社会救助分工合作供给体系,建设兼具常态与非常态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为社会防疫保驾护航;二要树立社会组织参与联防联控体系运作的全过程理念。在联防联控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以及恢复管理层面都应当充分重视社会组织的重要地位,促进联防联控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基于此次奥密克戎疫情的应对,还应立足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优势对社区“团长”、“自救小组”等新兴团体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指导,为包括楼栋守护、社区消杀、物资团购、快递收取等社区防控日常事务进行专业规划与详细分工。

篇五:社会治理短板问题

  

  融入社会现代化治理的短板和不足

  社会现代化治理的短板和不足:

  (一)社会结构问题:

  城乡结构的失衡,“城市病”问题严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际关系疏离、相互信任度低、社会治安问题等还比较突出,农村则是“三留守”人员缺少关爱、人口离散化、土地抛荒、治安薄弱、家庭婚姻等各方面都有比较严重的问题。

  (二)社会流动问题:

  由于区域和城乡发展差异明显,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是跨区域的、离土离乡的转移。往往是青壮年劳动力只身外出务工,但在务工地,住房和子女上学等难以解决,客观上必然形成农村“三留守”问题。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仍然是必要而迫切的重要课题。

推荐访问:社会治理短板问题 治理 短板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