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有哪些特点6篇

篇一:藏族舞有哪些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缩影,是西藏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藏族舞蹈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1、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

  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2、藏族舞蹈的意义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3、藏族舞蹈的分类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

  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4、舞蹈的起源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有的学者认为,人有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5、舞蹈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或晚餐后,安排适当的时间跳舞,可以减少消化不良、肥胖、痔疮、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病症的发生,能够促进大脑更好地休息,有益于夜间睡眠。美国一位学者认为:舞蹈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剂。这是因为适量跳舞能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从而获得安神定志的效果。某些代谢性疾病患者通过跳舞可以得到防治。如跳舞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跳舞需要全身活动,能加速周身血液循环,舒松关节肌肉,消除体力和脑力的疲劳。

  不论跳探戈、伦巴、华尔兹、迪斯科何种形式,都必须挺胸收腹,头、颈、背、臂、腰、胯、腿、脚各部位联合协调运动,使动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实而不松,从而达到美的统一。跳舞中的跳动扭摆,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加;腰臀的扭摆加强了腰腹肌的锻炼,增强了

  臀肌的弹性,提高腰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加了盆腔和髋的柔软性,自由的舞姿给人以创造的天地,大幅度的动作可以充分舒展身体的各个部分。

  6、藏族舞的种类

  2.1、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2.2、灯舞

  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7、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3.1、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3.2、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篇二:藏族舞有哪些特点篇三:藏族舞有哪些特点篇四:藏族舞有哪些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缩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藏族舞蹈的特点吧,希望大家喜欢!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以及“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谐”、“卓”“热巴”和“羌姆”等类。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现在人们只要

  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专长。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其舞种也同样流传在青海广大的藏区。

  《羌姆》是藏族寺院的舞蹈,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篇五:藏族舞有哪些特点

  

  藏族舞的特点有什么

  藏族舞的特点有什么

  舞蹈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动作,世界上最有名的舞蹈有着探戈、芭蕾、爵士舞等等,这些都是在时尚方面非常有名的物种。在中国少数民族上也有着很多的舞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藏族舞的特点。

  藏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藏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造就了藏族古老、独特而又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由于藏族分布广阔,生活地域与生产方式的不同,以及与不同地区相邻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习俗上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各地区的藏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不同风格与流派。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刚柔相济。颇具特色的男子《踢踏舞》、独具表演性的各种《鼓舞》和集体自娱性的《弦子》、《锅庄》等,都是倍受藏族人民喜爱和广为人知的舞种。

  在诸多的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

  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所有观看者的喜爱。虽然这两个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而是赋予了人们精神上的欢乐、祥和,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希望。

  这些内容不同、舞姿廻异、面具与服饰制作精细的舞蹈段落,一个个紧密相连。为了活跃气氛,在连续的节目间隙,时而还插入由僧侣们进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赛的活动来娱乐民众。

  西藏《羌姆》中的这些舞蹈,与元代在蒙古族所推行藏传佛教中的祭祀舞蹈《查玛》型态基本形式、表演内容和举行时间都大体相同,只是由于民族的差异而在舞蹈动态、服装式样、作舞时所持法器等方面另具特色。

  【结束语】藏族舞蹈中的弦子舞是一种迎接类型的舞蹈,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藏族的舞蹈特点都很突出,不同的舞蹈种类有着不一样的特点,你是否记住这些不一样的特点了呢?

篇六:藏族舞有哪些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点

  藏族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藏区的确称得上是歌舞的海洋。下面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

  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动作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观念。“颤、开、顺、左、饶”是各种类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构成是与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炼而成的审美标准。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碾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在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纽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体态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跳水等劳做时假如挺胸,会导致气息不通畅,因此根据自然环境,动作体态需要含胸,松弛。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而从舞蹈角度看,却另具一种美感。

  2、动律的基本特征

  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是藏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户外的放牧劳动和由羊皮制成的沉重、宽大的长靴,增加了人体腰部的负重量,同时也妨碍了小腿以下部位的灵巧运动,却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得到了解放,因此造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藏族舞蹈下身主动,上身被动,形成自下而上,欲动先屈的特点,从而给人一种飘逸又沉稳的感觉。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分类及传承

  1、集体歌舞“谐”。

  它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堆谐》和《谐》。至今西藏农村在修建房屋、铺打地面时还可见到《果谐》的形式之一“打阿嘎”。“打阿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源于古老的劳动号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化,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公布地区称之为“波”或“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或锅台而舞的圆圈形的自娱性歌舞。《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其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伊”是自娱自乐性很强的民间集体舞,除在赛马会等节日组织表演外,一般在劳作之余或夜晚,男女青年或围着篝火或坐在月光下跳“伊”自娱。“伊”的歌词大多是历史上沿袭已久的传统歌词,而且不随意改动。其歌词多为一至二段体,内容主要是赞美

  家乡山水,歌唱劳动生活,祝愿人们吉祥幸福等。

  2、表演性的圆圈舞“卓”。

  它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谐》和《热巴卓》。《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在它的整个舞蹈过程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位置。《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它在表演中会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卓”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圆圈式舞蹈对形,节奏先慢后快。卓的唱词曲调低沉舒缓,庄重饱满,动律沉稳有力,动作大节奏慢,如双臂的舒展,腿脚的起落,都要悠然缓慢地进行,落脚无声却非常有力,所以卓的舞姿显得异常刚健豪放。

  3、祭祀性民间舞蹈。

  藏族祭祀性民间舞蹈也值得一提。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举行各种大小不同的祭祀活动,其祭祀礼仪和自身所含的大量藏族舞蹈广泛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如:青海黄南地区的《龙鼓舞》,藏语称为“勒什则”,藏族群众叫做“神鼓舞”。它起源于乞求五谷丰登的娱神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由原始的单一击鼓动作发展成为有多种舞段的连续表演的群体舞蹈,流传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两岸,及该县毗邻的循化县部分藏族乡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活动。每年六月跳神会中祭祀神灵,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法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等形象。

推荐访问:藏族舞有哪些特点 藏族 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