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主题教育读后范本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主题教育读后范本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度主题教育读后范本3篇

主题教育读后3篇

【篇1】主题教育读后

第一次读书笔记

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
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

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如果在课程内容上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继承了我国传统中育人以德的方式,那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灵魂是不是也能找回呢?以下就是我搜集资料的阶段。(精神层面指教育精神,文化育人,育人以文化:传统的就是儒家的教育“爱”。知识层面指教学内容。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教育灵魂“智”。)教育不应该被工具化,应该找回教育的内涵。

教育灵魂/教育本质文化育人/教育的内涵/

关于教育灵魂的研究/文化/(结论)

我国现状

关于传统文化和中小学课程的文章共下载了83篇,目标主要是分析中小学的课程学习内容中,传统文化的存在状况,是否缺失。

国外是怎样做的

给出结论/意见建议

关于传统文化和中小学课程状况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体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课程实施、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有的研究者直接着眼于传统文化教育本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缺失的。还有一部分研究者着眼于国学经典的教材编写与研究。经过总结,主要的文章有以下几种。

1.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选文中,在培养目标中,都能体现对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重视。但是有学者认为,学校应该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而学校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在体制上完全排斥了传统书院制度,传统的书院精神也不存在了。而书院体制有与传授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独特作用。

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国学经典,但是仍然缺乏良好的教材。有很多教材的内容虽然选自经典,但是失去了其完整性。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种种原因,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起到其作用,有很多地方都是僵化死板的,甚至给传统文化僵硬地穿上现代的外衣而不考虑其适切性,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原有意味。

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空白,即使有,也失去了其在行为方式上的意义。有学者对礼仪教育进行了分类,有日常行为类,如衣着、盥洗、洒扫、行走、语言、视听、饮食等规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礼仪。

2.对传统文化教育本身的研究或者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3.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对比,其中最多的就是台湾、日本、韩国,还有一些研究者专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进行不同视角的研究。

首先是教材对比。在教材对比研究中,主要对我国的语文教材和其他地区的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部分进行对比研究。进行对比最多的就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对比,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相比于台湾地区,大陆的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是很少的。在对语文的教育上,台湾地区会设置几门不同的课程,包括国文、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等,而且在课程内容上,台湾地区的教材包含更多的文言文。

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对比,这方面的对比一般是对比对日常礼仪的教授。我国可能是缺乏对日常行为礼仪规范的教授,但是有其他地区,例如韩国,就会开设礼仪体验课程,在实践中进行教授,在组织礼仪活动中进行教授。

最后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者以解释学或人种学对少数民族当地的文化传承方式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家庭教育在其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成效。(5)

小结:总的来说,从观念上,人们对传统化的重视不够,包括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自身。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人们更注重考试而不是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即使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修养到的又有多少呢?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文化可育人,文化也可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文化育人,发挥教育真正的作用,不要使教育工具化。

关于教育灵魂

在做研究之前,应该做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应该分以下六个步骤:

0.尽量使研究的问题确定。应该确定最具体的研究问题,以便于确定关键词。

1.关键词的确定应明确,最好检索几个和研究问题相关的关键词,而不是只检索一个关键词。

2.文献可以分为普通文献、主要文献和次要文献。普通文献指索引、年鉴等,还有国家和学校编订的文献整理性的杂志,综合展示研究状况,确定好关键词以后应从普通文献中查看研究问题的基本状况,确定搜索范围。主要文献指平时我们查看的文献,如着作、期刊等,次要文献指教材类文献,如百科全书等。确定好关键词后应先查找普通文献,在检索次要文献。

3.检索文献并按照不同的关键词将文献进行整理。

4.按照一定的方法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格式是引言、主体部分、自己研究的突破地方、参考文献。

5.参考文献按照一定的规则整理,可以分类,也可以按首字母拼音顺序。

教育中的民主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着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分水岭,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教育中对民主的追求体现在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此观念进行了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选择了实用主义;
“民主即自由”在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教育即生长,它促进儿童和社会成员个性形成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该书既有消极的、应该批判的东西,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民主的意义与实质

杜威教育思想兼有儿童中心和社会改造思想,这与其经验主义、民主主义哲学思想是相适应的。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到“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在他“民主与教育行政”的演讲中,这样阐释民主,首先,“民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一种管理政府的方法”,而民主作为管理政府的方法,其特殊性在于“通过普选和被选出的职员来理发和处理政府的行政事务”。其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必须保证社会成员不仅在观念和心理上,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获得平等。最后,就是民主在道德上的意义,“民主主义问题是个人尊严与价值道德问题”。民主和自由是不可分割的,民主需要通过自由来体现;
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某些权威方式保障自由。

二、教育目的与民主

教育本身没有目的,这与他“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吻合,生长本身就是一种绝对价值和自在目的,而这种自在自由本身就是一种民主。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的目的即是使人能继续不断地生长,也是不断地改造社会的习惯与制度。而教育与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更自由和协调的活动,所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准备。由于活动具体因儿童个性差异而异,因儿童的生长与教育经验发展而异,因此,人们眼中“教育的目”的只是普遍的目的,即不过是展望的、观察个别问题的着眼点,是人们靠他观察现有的环境,度量将来可能的结果。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

三、教育与民主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而民主社会要求所有的成员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这是民主政府成功的保证。“共同参与的事业范围的不断扩大”,“个人各种能力的解放”和个人兴趣的扩展,这在实际上冲击了阶级、种族,先进和落后等等一系列不平等因素,这是社会前进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特征。因此,民主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民主应该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则和一种政策,教育必须面向各个阶级的需要,面向全体人员,并由国家组织实施。

此外,在教育管理中,也需要民主。杜威认为,?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将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

四、具体教育因素——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内容与民主

“方法从来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我们讲方法,是为了控制经验的向前发展”,在杜威看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具有一体性;
而教学材料的选择,即教材选择必须以改进我们共同生活为目的,它“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更重要的是,“教育首先必须是人类的,只是随后才是专业的”。所以民主社会尤其要依靠用广泛的人类的标准来编制学校课程,课程里所研究的是有关共同生活的问题,所观察和传授的都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杜威所提出的民主性教学重点在于共同生活。由于民主主义是一种联合生活的形式,民主社会生活是一种团体社会生活,所以个人的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社会生活是民主主义最大的特性。

在个人自由发展的问题上,杜威主张:民主社会如要与它的理想相符,必须在他的教育规划里容许个人的自由,使特异的天才与兴趣各得发展。因此学校教育中不能给学生强加有社会某方面性质的教育目的,反而应当将兴趣和训练联系起来,“从做中学”。在知识学习的问题上,他反对将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知识课程划分为两部分,这将民主主义思想渗透进教学内容上来,知识之间的界限也被消除。

五、小结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了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民主所代表的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代表着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在今后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中,不管是在教育管理上,还是在学校对个人的教育中,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都有独特的借鉴意义,他天才式的民主教育构想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好教育学,打好扎实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结合实践进行关于教育的思考,我们的学习才能发挥价值。

【篇2】主题教育读后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在杜威的众多教育著作中,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作为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总纲。有些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视其为教育经典中的经典。在此书中,杜威接着卢梭的自然主要义教育思想,发展出了一整套“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这在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现代儿童教育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重温《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演进的钥匙,更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可资镜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民主教育

    在杜威生活的年代,美国传统教育有两大弊端:一是脱离社会,一是脱离儿童。“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教育和造就出什么样的儿童,而如果想造就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又必须从儿童教育抓起。杜威的想法是社会的公平民主首先要求教育做到公平民主,须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应该说,这是比较符合教育的社会定位的。

    所谓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人人共享利益,人人能够互爱互赖,能够自由交往,能够协力维持社会繁荣和进步的社会。它有几个基本特征:一、它是人人平等的,不是等级森严的;
二、它是自由开放的,并非专制封闭的;
三、它是和平共处的,而非以暴力相威胁的。教育改造人类,改造社会,取代革命。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独自存在,一个民主主义的社会不容许学校教育有背民主和有碍道德发展的现象存在,必须符合民主主义社会这三个原则或精神。

    教育民主是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第92页)如果说民主是一种通过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或方式是怎么养成的?这就有赖于教育。而民主主义社会给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里撇开教育民主中的学校管理的民主不谈,仅谈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

    其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树立起“儿童中心论”的意识,反对“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就是重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与兴趣,让儿童做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学习。对此,杜威说到“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一个长期生活在专制社会的教育制度下的儿童,长期受制于家长、教师和长辈等威权力量,从小就极容易养成一种绝对服从和独裁专制的生活方式,无法领悟到自由的真谛和民主的精神,对民主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戕害。仅在学校教育领域,教师的教育强制也是一种社会强制,对于民主的生活习惯的养成确实是一种摧毁性的威胁。因此,教育民主对于社会民主至关重要。而当下习见的权威式的教育、阶级化的教育、贵族化的教育乃至国家主义式的教育,由于违背了自由和民主的精神,皆在杜威的批判之列。应该说,上述不正常现象的出现,与教育民主的缺失难辞其咎。一个儿童课堂里都谈不上民主的社会,遑论整个社会的民主!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自觉认识到教育民主、教学民主对于造就一个合格公民意识的人,对于建设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

    其二、老师不能以强制的方式教育学生,更不能靠暴力或权威相威胁,强制学生服从或被灌输,而应该让学生以主动自愿的方式去接受教师以及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学习不是让学生服从,也不是让学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应该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其三、知识是无限多样的,也是无止境的,教师无权剥夺学生自由摸索解决问题的权利,应尽量避免教条专制的“一言堂”现象。

    当下,民主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在国人心灵之中生根发芽。但是国人自小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开始接受几乎专制、封闭、奴化和腐败的教育,只教死书而不育活人!如建设民主之中国,请从学校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开始!学校教育的民主政治所包括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教师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生成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
后者是指国家和学校行政当局通过民主的方式来管理教师教学科研行为,给师生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条件与氛围。

 

    二、“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

    人们常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社会与学校教育的同质化、同构化现象。换言之,就是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用杜威的话来讲,就是“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社会环境就是一种教育,“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第19页)杜威强调“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是为了说明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无时无刻不是受到了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显著影响。学校教育的传导机制与这种生活化的教育并无本质的不同,也是通过榜样示范和模仿学习等手段来传达教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环境。

    不过杜威承认,“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学校当然总是明确地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第21页)学校环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人们总是尽可能全面展现人类文明的精华面,而避免社会丑陋现象的出现,有其净化功能,相对于社会环境显得单纯和理性。虽然杜威承认了学校教育相对于社会教育的特殊性,不过他反对将学校教育隔绝于社会教育这一大环境之外。恰恰相反,学校教育应该为了学生更有力地去应付外甚至去净化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让学生从社会环境中退出来,成为襁褓中的婴儿弱不禁风,弱化学校的社会教育功能。“如果学校脱离校外环境中有效的教育条件,学校必然拘泥书本和伪理智的精神替代社会的精神。”很不幸的是,当下中国的儿童教育情况恰是如此拘泥书本和脱离社会。只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努力求得孤立的知识,和学习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第43页)

    如果学校一味强调学校环境的特殊性,杜威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应付环境的技能并不能通过成人们教给儿童的那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完成。“真正的社会控制就是要养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就是理解事物、事件和动作的一种方法,使们有效地参与联合的活动。”(第39页)这需要孩子们自己在学校这一社会共同体里学会如何进行群体生活的技能,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的方法。成人不能越俎代庖,只是营造一种环境,让儿童们自己感受、经验,久而久之将社会生活规则内化为自己生活的一种习惯,尤其是民主的生活习惯。

    “当我们不再企图用和成人成就进行固定的比较来解释未成熟状态时,就不得不抛弃把未成熟的状态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见解。抛弃了这种见解,我们也就不得不放弃一种习惯,把教学看作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看作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第56页)杜威这种“不问年龄大小”的教育理论,使得成人和教师在传统儿童教育中的说教者的形象定位“毁于一旦”,其主体地位或绝对主导地位可以说荡然无存。主张儿童主体地位的“儿童中心论”无疑是取消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强势地位,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定位要求。杜威给教师进行的重新定位,即“教育无目的论”。所谓教育无目的论,是针对成人来说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儿童生活和成长是无止境的过程,儿童教育则是一种在生活中成长发展的过程,让儿童在生活过程中自己自由自在地学习、成长、提高,成人不应该给儿童们设置那些那些尚不可理解、遥不可及的终极目标。用杜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第54页)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儿童自身之外另外弃置一个目标让其去追求,而是看教育本身能给孩子的首创精神和可塑性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为孩子们实现自身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周而复始地给孩子们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面向未来的开放程度,以及提供给孩子们自己塑造自我、发掘天赋潜能、实现愿望的机会多少。教育是一种塑造,而不是一种重演。唯有如此,一代代人才能青出蓝而胜于蓝。如果只是服从,那么只有简单地进行代际重复。

    有人批评,教育无目的论是一种自由放任主义。杜威则指出培养儿童自己主动去应付环境的习惯,并不是放任自流。这与卢梭的自然主义的率性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杜威的无目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无目的的。他只是希望通过消解传统教育中对儿童的社会强制,进而实现两个最主要教育目的:一是民主的生活方式,二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通过这两者,才能实现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统一。

 

    三、“教育就是生活”:学校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杜威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第58页)换句话就是“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第10页)杜威还说,“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应付未来。”(第161页)换言之,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存续的营养品。而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儿童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应付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的技能,养成儿童自己追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习养成审时度势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主动地去寻找与环境相适应,甚至改变环境的方法,而不是做环境的奴隶。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是多样的,儿童在方法选择上的多样性甚至创造性值得尊重赞扬,而不是压制批评。

    杜威坚信,“使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第55页)他反对事先教会课本里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去在实践中检验,进而用其去指导实践。其理路恰恰相反,强调真实或者尽量仿真的生活情境教育,坚信主张在实践中、从直接经验中去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其中养成一种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追求新知的正确思维方法至为重要。杜威在其《我们怎样思维》中把思维活动具体分为五步,称五步思维法:(1)要安排真实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2)在情境中要能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要占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必要的观察与整理,对付这个问题;
(4)要经验活动去验证假定,提出解决方法;
(5)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参见第174页)这里面,培养学生们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意识是形成正确思维方法的关键。但是,通常“由于学校缺乏产生真正问题的材料和作业,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
或者宁可说,这些问题是他自己的,但只是作为一个学生,而不是作为一个人。”(第166页)杜威认为,这种没有问题意识的课程都是些有名无实的“课程”,儿童应付这些不是自己的问题或课程是种极大的浪费,令人痛惜。

    基于上述学习过程以及对身临其境的问题意识的要求,需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精心编排与设计,其指导思想是学样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三位一体。依据现实生活需要安排课程,再根据课程内容编写、选择教材,在教材实施过程中须将其设计成各种不同的生活实践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经历。当然,找到作为经验材料最有效地和最有成果地发展的途径的方法也很重要。方法主要包括:“直截了当的态度,灵活的理智兴趣或虚心的学习意志,目的的完整性和承担包括思维在内的个人活动后果的责任心。”(第191页)

    杜威这种强调生活情境和问题意识的经验主义教育理念,反对了刻板僵化的教条主义,较好地避免了强制灌输、儿童厌学的缺点。不过,在如何系统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尚存在挑战。

【篇3】主题教育读后

第一次读书笔记

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
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

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如果在课程内容上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继承了我国传统中育人以德的方式,那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灵魂是不是也能找回呢?以下就是我搜集资料的阶段。(精神层面指教育精神,文化育人,育人以文化:传统的就是儒家的教育“爱”。知识层面指教学内容。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教育灵魂“智”。)教育不应该被工具化,应该找回教育的内涵。

教育灵魂/教育本质文化育人/教育的内涵/

关于教育灵魂的研究/文化/(结论)

我国现状

关于传统文化和中小学课程的文章共下载了83篇,目标主要是分析中小学的课程学习内容中,传统文化的存在状况,是否缺失。

国外是怎样做的

给出结论/意见建议

关于传统文化和中小学课程状况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体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课程实施、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有的研究者直接着眼于传统文化教育本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缺失的。还有一部分研究者着眼于国学经典的教材编写与研究。经过总结,主要的文章有以下几种。

1.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选文中,在培养目标中,都能体现对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重视。但是有学者认为,学校应该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而学校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在体制上完全排斥了传统书院制度,传统的书院精神也不存在了。而书院体制有与传授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独特作用。

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国学经典,但是仍然缺乏良好的教材。有很多教材的内容虽然选自经典,但是失去了其完整性。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种种原因,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起到其作用,有很多地方都是僵化死板的,甚至给传统文化僵硬地穿上现代的外衣而不考虑其适切性,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原有意味。

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空白,即使有,也失去了其在行为方式上的意义。有学者对礼仪教育进行了分类,有日常行为类,如衣着、盥洗、洒扫、行走、语言、视听、饮食等规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礼仪。

2.对传统文化教育本身的研究或者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3.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对比,其中最多的就是台湾、日本、韩国,还有一些研究者专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进行不同视角的研究。

首先是教材对比。在教材对比研究中,主要对我国的语文教材和其他地区的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部分进行对比研究。进行对比最多的就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对比,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相比于台湾地区,大陆的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是很少的。在对语文的教育上,台湾地区会设置几门不同的课程,包括国文、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等,而且在课程内容上,台湾地区的教材包含更多的文言文。

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对比,这方面的对比一般是对比对日常礼仪的教授。我国可能是缺乏对日常行为礼仪规范的教授,但是有其他地区,例如韩国,就会开设礼仪体验课程,在实践中进行教授,在组织礼仪活动中进行教授。

最后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者以解释学或人种学对少数民族当地的文化传承方式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家庭教育在其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成效。(5)

小结:总的来说,从观念上,人们对传统化的重视不够,包括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自身。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人们更注重考试而不是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即使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修养到的又有多少呢?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文化可育人,文化也可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文化育人,发挥教育真正的作用,不要使教育工具化。

关于教育灵魂

在做研究之前,应该做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应该分以下六个步骤:

1.尽量使研究的问题确定。应该确定最具体的研究问题,以便于确定关键词。

2.关键词的确定应明确,最好检索几个和研究问题相关的关键词,而不是只检索一个关键词。

3.文献可以分为普通文献、主要文献和次要文献。普通文献指索引、年鉴等,还有国家和学校编订的文献整理性的杂志,综合展示研究状况,确定好关键词以后应从普通文献中查看研究问题的基本状况,确定搜索范围。主要文献指平时我们查看的文献,如着作、期刊等,次要文献指教材类文献,如百科全书等。确定好关键词后应先查找普通文献,在检索次要文献。

4.检索文献并按照不同的关键词将文献进行整理。

5.按照一定的方法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格式是引言、主体部分、自己研究的突破地方、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按照一定的规则整理,可以分类,也可以按首字母拼音顺序。

教育中的民主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着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分水岭,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教育中对民主的追求体现在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此观念进行了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选择了实用主义;
“民主即自由”在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教育即生长,它促进儿童和社会成员个性形成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该书既有消极的、应该批判的东西,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民主的意义与实质

杜威教育思想兼有儿童中心和社会改造思想,这与其经验主义、民主主义哲学思想是相适应的。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到“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在他“民主与教育行政”的演讲中,这样阐释民主,首先,“民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一种管理政府的方法”,而民主作为管理政府的方法,其特殊性在于“通过普选和被选出的职员来理发和处理政府的行政事务”。其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必须保证社会成员不仅在观念和心理上,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获得平等。最后,就是民主在道德上的意义,“民主主义问题是个人尊严与价值道德问题”。民主和自由是不可分割的,民主需要通过自由来体现;
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某些权威方式保障自由。

二、教育目的与民主

教育本身没有目的,这与他“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吻合,生长本身就是一种绝对价值和自在目的,而这种自在自由本身就是一种民主。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的目的即是使人能继续不断地生长,也是不断地改造社会的习惯与制度。而教育与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更自由和协调的活动,所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准备。由于活动具体因儿童个性差异而异,因儿童的生长与教育经验发展而异,因此,人们眼中“教育的目”的只是普遍的目的,即不过是展望的、观察个别问题的着眼点,是人们靠他观察现有的环境,度量将来可能的结果。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

三、教育与民主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而民主社会要求所有的成员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这是民主政府成功的保证。“共同参与的事业范围的不断扩大”,“个人各种能力的解放”和个人兴趣的扩展,这在实际上冲击了阶级、种族,先进和落后等等一系列不平等因素,这是社会前进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特征。因此,民主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民主应该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则和一种政策,教育必须面向各个阶级的需要,面向全体人员,并由国家组织实施。

此外,在教育管理中,也需要民主。杜威认为,?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将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

四、具体教育因素——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内容与民主

“方法从来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我们讲方法,是为了控制经验的向前发展”,在杜威看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具有一体性;
而教学材料的选择,即教材选择必须以改进我们共同生活为目的,它“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更重要的是,“教育首先必须是人类的,只是随后才是专业的”。所以民主社会尤其要依靠用广泛的人类的标准来编制学校课程,课程里所研究的是有关共同生活的问题,所观察和传授的都能发展学生的社会见识和社会兴趣。杜威所提出的民主性教学重点在于共同生活。由于民主主义是一种联合生活的形式,民主社会生活是一种团体社会生活,所以个人的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社会生活是民主主义最大的特性。

在个人自由发展的问题上,杜威主张:民主社会如要与它的理想相符,必须在他的教育规划里容许个人的自由,使特异的天才与兴趣各得发展。因此学校教育中不能给学生强加有社会某方面性质的教育目的,反而应当将兴趣和训练联系起来,“从做中学”。在知识学习的问题上,他反对将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知识课程划分为两部分,这将民主主义思想渗透进教学内容上来,知识之间的界限也被消除。

五、小结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了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民主所代表的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代表着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在今后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中,不管是在教育管理上,还是在学校对个人的教育中,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都有独特的借鉴意义,他天才式的民主教育构想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好教育学,打好扎实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结合实践进行关于教育的思考,我们的学习才能发挥价值。

推荐访问:范本 读后 主题 主题教育读后范本3篇 主题教育读后 主题教育读后感